儒学讲堂

  • 近代儒学的两次转向——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

    黄克武;王瑞;赵洲洁;

    中国文化是停滞的,抑或自身便蕴含着改革的内在动力?这曾是西方汉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以钱穆、余英时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宋明以降直至清代的中国思想发展存在着一条内在发展的理路,强调儒学发展的连续性。“经世”思想研究正是在上述学术脉络下展开的。清代如《切问斋文钞》《皇朝经世文编》之类的文编,反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强调事功、追求政治改良的一面;正是这一“经世”的思想暗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转向,成为清末民初士人应变图强的思想资源。此外,从连续性的角度观察中国的近代转向会发现,晚明至清末四百多年的中国思想史的内在发展为民主、科学等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思想的“母胎”。同时,近代中国对西方观念的选择,也以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亲和性为依归。中国文化的内在连续性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2025年03期 v.5;No.19 1-1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儒学通论

  • 论宋学变革中的孟子地位提升

    宋彦松;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核心代表,“性善论”与“仁政”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宋代是其地位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提升既源于儒学内在发展的需求,也与政治力量的推动密切相关。自中唐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孟子被确立为孔子后唯一继承儒家道统的人物,至宋代,理学兴起推动其地位显著上升。王安石等改革者将孟子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孟子》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元丰六年孟子被追封“邹国公”并配享孔庙,标志着其思想获得官方认可。然而,宋代学术界对孟子的争议从未停止,司马光、苏轼等人从不同角度质疑孟子学说,认为其与孔子思想存在本质差异,甚至批评其理论偏离儒家正统。这种“尊孟”与“疑孟”的思潮碰撞,既凸显了孟子思想在宋代学术中的核心地位,也推动了儒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解经方法深刻影响了宋儒的治学方式,朱熹将其纳入“四书”体系,进一步巩固其经典地位。此外,孟子“权变”思想为宋代变法提供理论支持,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为改革辩护,正是对孟子灵活应对时势精神的继承。宋代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教育政策强化孟子思想传播,使其从士大夫阶层扩展至社会各阶层。尽管“疑孟”思潮试图挑战孟子权威,但宋代对孟子的尊崇最终成为主流,其思想成为连接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桥梁,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025年03期 v.5;No.19 18-29+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论美德论者对孟子伦理的构想——以人性与美德之间的“发展模式”为中心

    乔婷婷;

    孟子伦理一直是论证儒家伦理为美德伦理学所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甚至,不少学者依托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形态,直接构建出两种形态的孟子美德伦理学,即“关乎繁盛的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 of flourishing)和“关乎情感的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 of sentiments)。其中,以艾文贺(Philip J. Ivanhoe)和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为代表的学者还给出了孟子美德伦理学的“薄的”定义或构成要素。艾文贺表示,界定孟子美德论的关键在于对人性和美德两个概念的充分阐释;万百安提出孟子美德论的构成要素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繁盛的生活、美德、修养方式和人性。然而,仅仅聚集这些要素不足以证成孟子伦理是美德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孟子式美德论的建构是一项失败的工作,是因为两种形态的孟子美德论中均存在着一个默认的构成条件,即人性与美德(仁义礼智)之间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不是当代学者独创的见解,以往以戴震为代表的孟学注释者已探索出这一模式。同样,仅仅具备发展模式也不足以证成孟子美德论。由此可见,只有两相结合,并凸显美德概念的首要性,两种形态的孟子美德论之架构才是完整有效的。

    2025年03期 v.5;No.19 30-4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 刘师培与《国粹学报》

    关爱和;

    《国粹学报》创办于1905年的上海。《国粹学报》秉承“保国必先保学,保学即为保种”的办刊宗旨,成为20世纪初保持中国文化本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学术场域。1903年,20岁的刘师培来到上海,在写作大量鼓吹反满革命文字的同时,参与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并在《国粹学报》存续的六年间,刊发大量的学术论文,积极参与旨在保国保种的学术革命。刘师培对《国粹学报》的投稿,几达于每期必有,《国粹学报》成就了学术感知良好的刘师培。刘师培在保国、保学、保种的立场下,梳理中国学术的精神血脉、渊源流变。在先秦诸子、两汉经学、清代学术的诸领域,刘师培多有建树。其真知灼见,为中国学术现代化奠定基石,导夫先路。

    2025年03期 v.5;No.19 44-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专题研究_朱子理学研究

  • 天理的人间教化进路——朱子对《中庸》“教”概念的解释根据及与王阳明的比较

    李洪卫;

    朱子认为天地万物基于理气的结合,人的性理与气质之间存在着紧张和对立,他强调气禀是决定人之贤愚的根本因素,气禀粗则遮蔽理的显现,在此基础上建构他的教化理念。朱子将《中庸》中“修道之为教”之“修”理解为圣人品节制定规则法度,以让常人遵从,而不是个体的修养,“教”包括了礼乐刑政四个方面,王阳明对此提出批评。王阳明主张子思之教是人性自然展开,是回复先天之本的过程,不包括刑政内涵。朱子理的外在性与阳明理的内在性导致教化的不同取径,朱子的方式具有外在性的某些缺陷,但是在践行上又有相对稳妥的特征,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5;No.19 57-6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 “理气互藏”:朱子理气哲学新诠

    李毅;

    朱子理气论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传统哲学中最难以解读的理论之一。一般皆认为朱子明确分理气为二、主张理能生气、强调理对气的绝对在先。但事实上,这些看法可能都过于表面化,没有意识到朱子哲学文本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理气互藏”的现象,且这一“互藏”是解开朱子理气论中诸多问题的密钥。在“理气互藏”的视域下,我们能够对朱子理气论关键文本,作出更为灵活、更为深刻的解读,能够解决朱子理气论中所谓的自相矛盾之处,能够使理生气、理先气后等命题摆脱一种概念游戏、古代玄思的面貌,从而展现其在解释世界方面依旧保有的强大生命力。此外,宋明儒学中所谓“理学”和“气学”的对立,也将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宋明儒学研究的新生面,或将由此开启。

    2025年03期 v.5;No.19 66-75+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走出同感与道德原则的关系迷思:朱熹道德心理学的启示

    赵妍妍;

    西方伦理学家关于情感层面的“同感”(empathy)与道德原则之间关系的讨论面临诸多理论困难:道德理性主义者否认同感的道德价值,却无法合理解释道德动机;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等学者将同感从属于道德原则,却在道德原则无法权衡的两难处境中莫衷一是;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的同感理论虽然跳脱了上述问题,却无法为道德原则在同感失效时发挥作用的现象提供说明。相较之下,从朱熹敬论及其与“一体”“生生”“去私”等概念之间的关联中提炼出的道德心理学形态有助于回应上述问题。“敬”作为一种端肃不懈的心理状态,能预见性地保持对他人的关注。主敬语境下的道德原则从源头塑造主体与他人的关联,解释了道德原则复苏同感的动力来源,为同感提供了内在支撑。“私”阻隔了“生生”之意的流通,导致同感失效。主敬语境下的道德原则通过“去私”,引导同感从“自我导向”(以自身为媒介投射他人处境)转向“他人导向”(直接体认他人处境),从而克服“自我导向”同感的局限性,拓展了同感的作用维度。

    2025年03期 v.5;No.19 76-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儒学与社会

  • 为孔子母亲颜徵在正名——孔子身世“野合说”的历史解构

    郭云鹏;傅永聚;

    从史料源流来看,记载孔子身世的直接文献只有《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两种,而它们均不存在污名颜徵在的可能。其余相关叙事多属对前者所载“野合”的阐释和演绎发挥,需要加以解构。“非礼说”难以成立;“祈子感生说”并非太史公原意,而是后世的演绎,彰显的是孔子的神圣;“婚俗说”存在一定历史依据,反映的是叔颜之合符合时俗;“失行说”是对“感生说”“婚俗说”的误解和造作,要么存在较大推测成分,要么属于无稽之谈。新出土材料“孔子衣镜”所载“野居”,为理解“野合”提供了新思路,同样表明叔梁纥与颜徵在的结合并无不妥。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对相关历史书写的解构,可以发现孔子身世光明正大,孔子母亲颜徵在的“毓圣”之功理应得到重视。

    2025年03期 v.5;No.19 87-98+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情深”而“仁显”:对当代祭祖个案的理论反思与主体诠释

    王希佳;

    海外华人在当地生活及寻根自身传统时经常会面临各种文化诠释的问题,祖先崇拜及祭祖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客家史诗”《认宗诗》中有诗句“晨昏当荐祖宗香”,敬祖、祭祖及其所围绕的家庭观念与家族世代的记忆,曾被青年时期的费孝通认为是“实践中的中国宗教”。历来中外学者对祭祖问题有较多关注和讨论,一般认为祖先崇拜是原始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习俗,而对其独特的理论蕴含挖掘不足。一份独家的关于清明祭扫的宗教人类学田野实录表明,需重新审视以“偶像崇拜”这一术语去概括和诠释祭祖现象,既有的东亚视域、拉丁美洲视域及教会史视域下的祖先崇拜理论研究皆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诠释,而从“情本体”与“仁本体”的层次则是“心知其意”的有效诠释——前者突出了“情感—信仰”的本真性与现实性,侧重主体诚挚、真切、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者使“情本体”的内涵更为立体和厚重,凸显千载“共在”中生生不息的“仁”的担当。“情深”而“仁显”,唯有立足历史与现实的主体的诠释,才能真正拓展宗教学基础理论与比较哲学的理论空间,促进世界人文学术的有效对话与更新。

    2025年03期 v.5;No.19 99-10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儒家文化与西南地区“哭嫁歌”

    沙浩宇;

    作为我国非遗重要部分的口头传统“哭嫁歌”,根植深厚乡土文化和民众生活,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厚重,经过哭嫁女世代凄美委婉的哭唱演绎,延续积淀成为我国独具鲜明特色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长期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熏陶,其承载的文化意蕴与之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对当今加强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有较高文化价值。当前,从学理上探赜“哭嫁歌”在传承过程中吸纳儒家文化的精髓,管窥其与儒家文化融合共通的内在逻辑关联及两者之间交相辉映、协同一致的诸多共同性,从而呈现出儒家文化与哭嫁文化历史上的“礼俗互动”经验图景,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熔古铸今,强固文明存续根基,使其在兼收并蓄中赓续文脉,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世代相承,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及和谐共生做出应有贡献。

    2025年03期 v.5;No.19 109-119+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儒学与文学研究

  • 宋代诗话帝王叙事的儒家政治伦理话语分析

    周萌;

    帝王叙事在政治文化领域有基准作用,故被权力话语筛选重构以后,按照既定预期或隐或显地传播到所有可能的角落。宋代诗话帝王叙事看似散乱无章,实则是这种主流观念的诗学再现,并汇集为政治美德伦理、政治理性伦理、政治教化伦理、政治制度伦理四重主体话语,展示出宋人对儒家政治理念的时代阐释。为此,诗话既选取汉高帝、宋太祖、宋仁宗等正面案例,又选取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李后主等反面案例,旨在申明政治美德与政治理性事关朝代兴衰及治理成败。同时,诗话从本朝帝王倡导文治教化的角度展现文化精神的柔性力量,又从新旧党争的角度展现制度伦理的刚性价值。这些与经史、文学、野史等不同类型的帝王叙事互为犄角,拓展了中国叙事话语的表现形式及内涵深度。不过,与官方主流话语相比,诗话帝王叙事并未脱离史实,却更具传播力。这种可供性不仅为有宋一代提供话语助力,而且深化了知识精英圈的伦理认知,并为文化观念的多样化传播提供了典型样本及可行路径。

    2025年03期 v.5;No.19 120-13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 张栻的“生意”书写及其理学诗史价值——从《立春日禊亭偶成》谈起

    王培友;朱珊;

    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生意”话语有着较为清晰的意蕴及其语言形态发展流变的历程,并被认为是天地、万物和人等相贯通的枢纽所在。“生意”又可从体、用和文等不同角度来把握和认识。在“生意”话语从一般话语向着理学核心话语发展的过程中,张栻贡献甚巨。不仅如此,张栻因其注重书写“立春”之“生意”,而有意无意间改变了之前“立春”节令诗书写的基本范式。作为宋代理学诗发展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理学诗类型,无论是从其对于“生意”理学思想的关注程度而言,还是就“生意”理学诗类型的书写丰富性而言,亦或是从其以“格物致知”为代表的诗作表达方式的典型性而言,张栻的“生意”理学诗类型的诗歌书写,在理学诗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历史贡献。张栻“生意”诗歌书写的主旨类型、表达方式等,顺应了其同时或之后的理学家同类主旨的诗歌书写的总体发展趋势,并可能影响到彼时一些诗人的理学诗书写。

    2025年03期 v.5;No.19 133-141+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海外儒学研究

  • 日本儒释道三教和合

    张立文;

    日本是由多民族融合、和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因此又称“大和”民族。中日两国有千载文化交流史,中国儒释道文化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和合,而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神韵的日本儒教、佛教和道教。日本的神道教尽管是日本固有宗教,但“神道”一词,最早记载是《周易·观卦彖传》。由此以往,在日本出现儒学神道、儒神佛和合的朱子学,以及阳明学。

    2025年03期 v.5;No.19 142-15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对话

  • 韩愈新诠与韩学新境——《中唐政治的文学境象:韩愈诗文笺证》读书沙龙对话录

    康震;周绚隆;孙羽津;

    为纪念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宗匠巨擘韩愈(768—824)逝世1200周年,2024年6月14日清华大学邺架轩读书沙龙邀请康震、周绚隆、孙羽津三位学者围绕孙羽津新著《中唐政治的文学境象:韩愈诗文笺证》展开讨论。此次讨论不仅涉及该书的学术方法、学术眼光与学术贡献,还进一步探讨了韩愈其人其文其学,特别关注到韩愈诗文蕴含的知识结构和话语系统,并提出了韩愈是唐代的“新青年”、是文化战略家,儒学不属于文化遗产,革新文体的本质是革新人心等若干论断。

    2025年03期 v.5;No.19 156-16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书评

  • “汉语哲学”的形而上学打开方式——读丁耘《道体学引论》

    高山奎;

    近二十年来,汉语学界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佳作频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西为镜(如余纪元的《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中补西(如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融中化西(如丁耘的《道体学引论》)三种类型。与《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集中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实践哲学领域不同,丁耘的《道体学引论》将视角锚定在更为基础的元哲学领域。该著转《庄子》释《周易》《中庸》,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体学三一理论:道一即虚静即活动即存有,并依此三一义来平章儒道,论衡中西。《道体学引论》立旨高远、论述宏富,此著之问世,既终结百年来中国有无哲学的学理论争,也试图开辟形上层面以中解西、融中化西的先河;不仅校释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也为打通从古希腊至当世西学提供了崭新的诠释框架。然而,也应看到,《道体学引论》在用词上的文白交杂、对中文典籍的繁引细述与它所宣称的“引论”性质的定位实难匹配,这不仅让该著丧失了简明扼要的思想品质,而且不利于其所倡观点的践行与下沉。

    2025年03期 v.5;No.19 165-17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 儒学本体论的一个新面向——评徐克谦《儒家中道哲学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

    王开元;

    近年来,儒家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多重思儒学本体论的新面向,陈来的仁学本体论、丁耘的道体学引论、杨国荣的具体形上学、杨泽波的生生伦理学等,都做了相关的思考。而徐克谦《儒家中道哲学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一书,虽未以本体为名,但是其中有关中道本体的探讨可谓自成一家之言。中道本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中道本体拒斥对世界的二分,拒斥形而上证成;因为中道论(zhongdaology)认为本体不是形而上的,故而中道本体关注具体的生活世界,是具体事件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事件之外的某个实体;中道本体不与工夫、境界相分离。中道本体既不是事实本体,也不是价值本体,甚至也很难说是形式本体,可称之为实现本体,表现出徐克谦对西方式本体论的反思。儒家哲学不能没有本体论,以便为善的存在加以根源性论证,但是这一本体论承诺可以不必是形而上层面的。人类社会在今天面临不同以往的课题与危机,而中道本体作为建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路径,也许可以为当前世界的精神危机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2025年03期 v.5;No.19 172-17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学术资讯

  • 万立《孔子系列》油画创作中的艺与意

    李文秀;

    艺术家万立创作的孔子系列油画中的孔子形象以传统绘画图像范式出发,独辟蹊径,突破传统材质与技法的束缚,用西方艺术的典型媒介——油画来塑造出三维空间中的孔子形象。万立创作的孔子系列油画的图式及场景设计,是站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之上,试图重塑一个鲜活于真实场景中的孔子形象,为古老的题材注入全新活力。分析其艺术创作特点,探讨图像背后象征意义,在当今儒家文化国际传播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2025年03期 v.5;No.19 177-18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 家国情怀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新生——“国际儒联之友—港澳台会员交流座谈会”综述

    曹景年;李焕梅;

    2025年3月28日至31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联络委员会与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联之友—港澳台会员交流座谈会”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会议以“信仰与实践:儒学之于中华文化深层积淀的家国情怀”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近50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学者认为,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的团结统一、繁荣富强而奋斗,在新时代更要深入阐释其文化内涵,结合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儒学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5年03期 v.5;No.19 184-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