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云鹏;傅永聚;
从史料源流来看,记载孔子身世的直接文献只有《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两种,而它们均不存在污名颜徵在的可能。其余相关叙事多属对前者所载“野合”的阐释和演绎发挥,需要加以解构。“非礼说”难以成立;“祈子感生说”并非太史公原意,而是后世的演绎,彰显的是孔子的神圣;“婚俗说”存在一定历史依据,反映的是叔颜之合符合时俗;“失行说”是对“感生说”“婚俗说”的误解和造作,要么存在较大推测成分,要么属于无稽之谈。新出土材料“孔子衣镜”所载“野居”,为理解“野合”提供了新思路,同样表明叔梁纥与颜徵在的结合并无不妥。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对相关历史书写的解构,可以发现孔子身世光明正大,孔子母亲颜徵在的“毓圣”之功理应得到重视。
2025年03期 v.5;No.19 87-98+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王希佳;
海外华人在当地生活及寻根自身传统时经常会面临各种文化诠释的问题,祖先崇拜及祭祖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客家史诗”《认宗诗》中有诗句“晨昏当荐祖宗香”,敬祖、祭祖及其所围绕的家庭观念与家族世代的记忆,曾被青年时期的费孝通认为是“实践中的中国宗教”。历来中外学者对祭祖问题有较多关注和讨论,一般认为祖先崇拜是原始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习俗,而对其独特的理论蕴含挖掘不足。一份独家的关于清明祭扫的宗教人类学田野实录表明,需重新审视以“偶像崇拜”这一术语去概括和诠释祭祖现象,既有的东亚视域、拉丁美洲视域及教会史视域下的祖先崇拜理论研究皆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诠释,而从“情本体”与“仁本体”的层次则是“心知其意”的有效诠释——前者突出了“情感—信仰”的本真性与现实性,侧重主体诚挚、真切、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者使“情本体”的内涵更为立体和厚重,凸显千载“共在”中生生不息的“仁”的担当。“情深”而“仁显”,唯有立足历史与现实的主体的诠释,才能真正拓展宗教学基础理论与比较哲学的理论空间,促进世界人文学术的有效对话与更新。
2025年03期 v.5;No.19 99-10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沙浩宇;
作为我国非遗重要部分的口头传统“哭嫁歌”,根植深厚乡土文化和民众生活,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厚重,经过哭嫁女世代凄美委婉的哭唱演绎,延续积淀成为我国独具鲜明特色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长期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熏陶,其承载的文化意蕴与之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对当今加强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有较高文化价值。当前,从学理上探赜“哭嫁歌”在传承过程中吸纳儒家文化的精髓,管窥其与儒家文化融合共通的内在逻辑关联及两者之间交相辉映、协同一致的诸多共同性,从而呈现出儒家文化与哭嫁文化历史上的“礼俗互动”经验图景,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熔古铸今,强固文明存续根基,使其在兼收并蓄中赓续文脉,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世代相承,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及和谐共生做出应有贡献。
2025年03期 v.5;No.19 109-119+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