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霞;
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创立了以“讲仁爱”“重民本”为主要内容的仁政智慧及以“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三重辩证关系为核心的天下关怀思想。仁政智慧主张得其心者,斯得民矣;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孝悌忠义,明以人伦;宽刑省罚,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以德配位。天下关怀思想的核心着力调和“人与物”“己与群”“群与群”之间的三重关系。孟子的仁政智慧及天下关怀思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使人认清生命价值,为道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新秩序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025年02期 v.5;No.18 39-45+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高瑞杰;
朱子与阳明皆将《孟子·尽心篇》首章视为修养功夫的法门与进径。但朱子将其直接对应于《大学》八条目,将《孟子》知性、存心诸说视为学者由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修养功夫,于是《孟子》此章体现出知行兼备、内外并修的功夫进路;而阳明则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之为学进路,并将其与《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既突出其知统摄行、知行相须并进的知行观,又敏锐地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普遍性的践履功夫并不能真正有效贯彻于现实为学实践中。其在分殊品第差别中,又强调成圣之普遍可能性,廓清了不同等第诸学者的成圣功夫,贯彻了于心上求理的一贯思路。二人诠释进路有别,而其背后的义理旨归与现实关切,又有融会相征之处。
2025年02期 v.5;No.18 46-5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孙先科;王曰美;
《礼记·儒行》对“何以为儒”进行了价值规定,反映了战国前期儒者对自我的认识。《儒行》蕴含着早期儒学的超越性,其接续了孔子思想的超越性,又是战国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儒者在“待聘”“待问”“待举”“待取”中自立,下学而上达天命;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上通天命而处于不困的豁然通达状态;儒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虽处危境,仍不忘百姓之病,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洗涤自身磨砺德行。从《礼记·儒行》到《荀子·儒效》,清晰展现了“儒之为儒”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反映了先秦儒学发展的内在转向。将《儒行》置于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对深化先秦儒学史的认识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5;No.18 57-66+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焦德明;
人类的自我理解是哲学的永恒话题,“心性”作为人的道德生命本体,代表了宋明理学对人类自我的理解。然而,这种自我理解维度作为评价视角在理学工夫论研究中长期缺席。宋明理学的心性工夫论囊括了两条不同的自我理解进路:心学尤其是阳明后学形成了时间性的直接性、实质的直接性和经验的直接性等三种直接性进路;相比之下,朱子学的穷理工夫则呈现为一种中介性、迂回式的自我理解。这两种进路反映了心性观念的分歧:直接性的自我理解将“心”也即“自我”归于先验、抽象的形式;而迂回式的自我理解则致力于把握自我中超越个体功能运用的、由社会历史所积淀的内容,也即“性”。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就是从直接的自我理解不断走向间接、迂回的自我理解的过程。从人类自我理解这一维度来评价宋明理学心性工夫论,体现间接、迂回的自我理解进路的朱子学工夫论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中更具合理性。
2025年02期 v.5;No.18 67-7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