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古代中国的超越

    本杰明·史华慈;蒋双羽;

    在古代中国的“原儒家”文本中,我们很少看到“神话冲动”或宗教式的迷狂因素。反之有一种“理性主义”的出现,包含了人类与宇宙的秩序概念,以“礼”为制约并且以“道”为最终应该实现的目标。古代中国的超越也体现在这里,着重于社会和政治领域。天作为超越的主宰者根据道德伦理维持着世界的规范性秩序。而这些已经在历史中实现过的理想政治秩序与现实状况的“高度文明”之恶相对立,就产生了超越性的因素。对于“原儒家”的传统,孔子和孟子添加了对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领域的新关注,强调人通过主观努力成为“仁人”以及实现“道”的超越性理想。与儒家不同的是,通过完全否定人为建构的“高度文明”,道家则以激进的方式表达了超越思想。而后面出现的一些思想流派,比如墨家和法家,其思想则具有反超越的倾向。

    2025年02期 v.5;No.18 1-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儒学通论

  • 天的兴起与中华文明路径的形成——兼与伊若泊先生商榷

    方朝晖;

    殷周之变在信仰世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天的信仰正式确立,取代了商人帝/上帝信仰的主导地位。从帝到天最大的变化,体现为以上苍为神明(至上神),而原来以帝而不是上苍为神明。从此中国人的世界是“一个世界”,就是作为整体的这个世界(称为天/天地、宇宙或六合),它象征最大的权威,蕴藏全部的真谛,代表最后的归宿。这一信仰的确立,决定了后世几千年中国文化此世取向的基本特点。此世取向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还导致了诸子学问皆以治世为务,决定了中国学术几千年来压倒一切的实用倾向,没有出现像希腊哲学中那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纯粹思辨兴趣。此世取向还决定了《周易》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或“象思维”,它的特点是相信感官世界的真实性,不以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世界为归宿或目标,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化中抽象思维不如西方发达的原因之一。

    2025年02期 v.5;No.18 10-1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 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陈斐;

    中国哲学很早就对人的价值和尊严予以了足够重视,堪称“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态。一方面,中国人没有把人看作自然万物中藐小的一员,而是认为人有优异的性质,在宇宙中占有卓越的位置;中国文化很早就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具备了超越宗教的功能;对于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国人亦往往以超越的态度坦然待之。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聚焦于人的价值、本质、理想以及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人等。在中国人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证成“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实现个体安顿与社会关怀的统一。由此,中华民族衍生出一种普遍崇尚圣贤的文化心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也往往采用一种人格化、形象化的方式,通过不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发扬、传承。

    2025年02期 v.5;No.18 20-28+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 儒家事大思想的历史探源与现代价值

    崔锁江;林家宝;

    朝鲜李朝的事大主义源于儒家事大思想。《左传》作者提出了“事大字小”的思想,强调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等级秩序与双向的道德义务。孟子提出“以小事大”与“以大事小”的思想,注重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道德责任。董仲舒认为“以小事大”是小国的生存之道,而以大事小是大国的成功之道。“事大字小”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王朝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事大字小”是天下秩序的基本形式。儒家事大思想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主要表现为维护和平共处原则,践行合作共赢理念,调解现代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儒家事大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关系领域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5年02期 v.5;No.18 29-3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古典儒学研究

  • 孟子仁政智慧与天下关怀思想的时代价值

    陈晓霞;

    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创立了以“讲仁爱”“重民本”为主要内容的仁政智慧及以“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三重辩证关系为核心的天下关怀思想。仁政智慧主张得其心者,斯得民矣;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制民之产,保民而王;孝悌忠义,明以人伦;宽刑省罚,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以德配位。天下关怀思想的核心着力调和“人与物”“己与群”“群与群”之间的三重关系。孟子的仁政智慧及天下关怀思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使人认清生命价值,为道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新秩序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2025年02期 v.5;No.18 39-45+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普遍与殊异的融通:再论朱熹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篇》首章诠释之异同

    高瑞杰;

    朱子与阳明皆将《孟子·尽心篇》首章视为修养功夫的法门与进径。但朱子将其直接对应于《大学》八条目,将《孟子》知性、存心诸说视为学者由格致诚正到修齐治平的修养功夫,于是《孟子》此章体现出知行兼备、内外并修的功夫进路;而阳明则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之为学进路,并将其与《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既突出其知统摄行、知行相须并进的知行观,又敏锐地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普遍性的践履功夫并不能真正有效贯彻于现实为学实践中。其在分殊品第差别中,又强调成圣之普遍可能性,廓清了不同等第诸学者的成圣功夫,贯彻了于心上求理的一贯思路。二人诠释进路有别,而其背后的义理旨归与现实关切,又有融会相征之处。

    2025年02期 v.5;No.18 46-5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何以为儒:《礼记·儒行》超越维度探析

    孙先科;王曰美;

    《礼记·儒行》对“何以为儒”进行了价值规定,反映了战国前期儒者对自我的认识。《儒行》蕴含着早期儒学的超越性,其接续了孔子思想的超越性,又是战国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儒者在“待聘”“待问”“待举”“待取”中自立,下学而上达天命;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上通天命而处于不困的豁然通达状态;儒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虽处危境,仍不忘百姓之病,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洗涤自身磨砺德行。从《礼记·儒行》到《荀子·儒效》,清晰展现了“儒之为儒”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反映了先秦儒学发展的内在转向。将《儒行》置于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对深化先秦儒学史的认识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5;No.18 57-66+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宋明理学心性工夫论的两条自我理解进路

    焦德明;

    人类的自我理解是哲学的永恒话题,“心性”作为人的道德生命本体,代表了宋明理学对人类自我的理解。然而,这种自我理解维度作为评价视角在理学工夫论研究中长期缺席。宋明理学的心性工夫论囊括了两条不同的自我理解进路:心学尤其是阳明后学形成了时间性的直接性、实质的直接性和经验的直接性等三种直接性进路;相比之下,朱子学的穷理工夫则呈现为一种中介性、迂回式的自我理解。这两种进路反映了心性观念的分歧:直接性的自我理解将“心”也即“自我”归于先验、抽象的形式;而迂回式的自我理解则致力于把握自我中超越个体功能运用的、由社会历史所积淀的内容,也即“性”。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就是从直接的自我理解不断走向间接、迂回的自我理解的过程。从人类自我理解这一维度来评价宋明理学心性工夫论,体现间接、迂回的自我理解进路的朱子学工夫论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中更具合理性。

    2025年02期 v.5;No.18 67-7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专题研究

  • 技术时代的“未来伦理学”与《易传》的未来时间伦理

    杜海涛;

    当今时代已清晰地呈现出一种技术理性导向的未来观,未来已被简化为线性时间的可计算单元,由此引发出“未来学”这一现代知识型构。与之形成对比的《易传》哲学,通过“卜筮—象数”体系建构起独特的未来时间阐释范式:其虽保留占验形式外壳,实则将天命观转化为“忧患意识”驱动的主体性实践,使未来维度在“天地人三才”的交互网络中呈现为具身化的责任伦理场域。基于这种“彰往察来”的时间辩证法,《易传》的技术创制思想以忧患未来万物民生不能“得其所”为其根本伦理动机,揭示出深刻的技术目的论思想。由此,《易传》未来伦理有三重启示:以道德责任替代技术焦虑的时间体验模式,以人文目的论超越技术中立主义的价值真空,以天人和谐观重构技术发展的伦理框架,为诊治现代的未来焦虑提供了思想资源。

    2025年02期 v.5;No.18 80-8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周易·文言传》的解经逻辑与思想旨趣——以《乾·文言》对九二爻的解说为例

    辛亚民;贾桠钊;

    《周易·乾·文言》对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句的多重诠释或从外在条件、环境的变化出发加以解说,或从德行、政治的角度加以阐释。汉、唐儒以天时变化的观点来理解“阳气潜藏”“天下文明”并不符合《文言》本义。相比《中庸》,《文言》的“庸言庸行”有九二爻作为中爻又具阳刚之德这一象数意义的“加持”,且更强调“君德”;而《文言》“诚”论则更偏重修养功夫,缺乏《中庸》“诚”的天道意义。《文言》的“学问宽居”为有君德但尚未有君位的人具有的修养功夫和政治素质,相比《中庸》的“博学审问”说,一方面缺少对形上本体“诚”的指向,另一方面也不具备“博学审问”说的内在逻辑。

    2025年02期 v.5;No.18 90-9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周易》“某卦之时、时义、时用大矣哉”之“时”解

    富金壁;

    《周易·彖》“某卦之时大矣哉”“某卦之时义大矣哉”“某卦之时用大矣哉”三组共12个句子,其中的“时”历来都被解释为“时候、时机”。而“某卦时候大、时机大”“某卦时候的意义、作用大”讲不通,“某卦时机的意义、作用大”也不合文义。“时”当训“善”,先秦典藉中多此类用例。“时”即“善”,“时义”即“善义”,“时用”即“善用”。这样讲,《周易·彖》“某卦之时、时义、时用大矣哉”就是从整体上赞扬《周易》某卦的性质、意义、作用美好了,正合乎《周易·系词上》“彖者,言乎象者也”与《系词下》“彖者,材也”之说解。《论语·乡党》“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之“时”也当训为“善”。

    2025年02期 v.5;No.18 98-10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文明比较

  • 以佛法东来喻西学东渐:近代学人探讨中西文化问题的独特取径

    楼庭坚;

    晚清佛教研究蔚为风气,学人们不仅通过佛学塑造心目中的新学图景,还不约而同地尝试以佛法之“东来”与西学之“东渐”类比,探索中国文化出路。其中最典型的是梁启超、胡适与陈寅恪。梁启超认为“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相表里,今日以佛法东来为鉴,吸收西学,改革佛教,当可恢复上古、中古时期“我中华第一”的地位。胡适以为先秦带给中国宝贵的人文主义与理性传统,然此智识遗产因印度佛教“征服”中国而断。但中国在经历了一千年的“印度化”后全面重昌,故而今日亦能在吸取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陈寅恪认为宋代新儒家一方面吸取佛学高妙义理,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这昭示了今日方向:以《白虎通》“三纲六纪”所象征的中国文化理想为“中体”,学习而不照搬欧美学术,则重现宋代学术之盛况可期。

    2025年02期 v.5;No.18 103-117+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 “精神突破”与“何以中国”——论陈赟《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对沃格林“中国图像”的修正

    江求流;

    通过对沃格林中国精神突破叙事的反思,《文明论的历史哲学》试图修正并重构天下时代的“中国图像”。这一新的中国图像主要包含四个层面:以圣人而不是帝王作为中国精神性天下的担纲主体;相对于希腊的哲学、希伯来的启示,经史构成中国精神突破的符号形式;相对于希腊的智性意识、希伯来的灵性意识,仁性意识构成了中国精神突破的人性位点;相对于希腊的人学真理、希伯来的救赎真理,中道构成了中国精神突破的生存真理,并且中道还可以视为天下时代人类敞开生存张力的“元真理”。《文明论》对沃格林中国图像的转换,既回答了“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也包含着作者推动儒家思想、中国哲学成为“未来思想”的学术担当。

    2025年02期 v.5;No.18 118-12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儒学与社会

  • 武梁祠“孔子见老子”石画像的儒学底色

    臧明;

    武梁祠“孔子见老子”并不是亡者在冥界升仙的仪轨;而是由不同人物、故事、主题构成的情节化叙事,呈现出了一位儒者的时代之思。武梁依时序性,将与“孔子见老子”相涉的三幅石画像,分别放置在祠堂西阙正阙身之南北,以及前石室后壁东段承檐石。孔子、老子、项橐是选择性的“历史”记忆,孔子与项橐、孔子与老子的单独会面则是借助“世界想象”,沟通了孔子的“学统”与“道统”,三人最终汇聚在一起,展现了儒学修齐治平的价值取向。在修饰性叙事下,武梁的个体“心态”使“复礼”成为了天道与人道互予的必要手段,各色人物、各种神祇被纳入儒学的伦理秩序。武梁将两种叙事交织在一起,重塑了孔子的“正统”形象,力图在乱世建构起多元文化共融的儒家天下观。

    2025年02期 v.5;No.18 128-138+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0K]
  • 从儒释道经典的翻译看回鹘人的中华情怀

    牛汝极;

    西迁后的回鹘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儒释道经典大规模译为回鹘文,在丝路腹地构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坐标。从吐鲁番出土的《孝经》习字文书到敦煌洞窟中的回鹘文题记,从《千字文》的十二种译本到《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堪舆术阐释,回鹘译者们不仅精准传递经典要义,更创造性地融入头韵诗体、阴阳五行等本土智慧。他们以忠孝伦理重构社会秩序,以五台山赞文寄托信仰热忱,以《管子》译介探索治国之道,甚至在《舜子变》故事中实现佛教轮回观与儒家孝道的深度缝合。这种翻译实践绝非简单的文本转写,而是通过“直译—改译—音译”多模态策略,将中华文化基因植入游牧文明血脉,形成“胡语传经、华心为本”的文化奇观。当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回鹘文题记与汉文《观无量寿经》交相辉映,见证的不仅是丝路文明的互鉴共生,更是中华文化一统多彩的生动诠释。回鹘译经活动以语言为舟楫,跨越族际边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注脚。

    2025年02期 v.5;No.18 139-15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海外儒学研究

  • 论艮斋田愚的“性师心弟”说

    李甦平;

    朝鲜五百年的儒学史以朱子学为其主脉,但经过16世纪的“四七论争”(即关于“情”的已发论争)之后,朝鲜朱子学分化为两个对立的学派,即以李退溪为首的朱子学主理学派和以李栗谷为代表的朱子学主气学派。这两大学派相互论争、辨难至19世纪而不衰。田愚是栗谷学派的重要学者,亦是19世纪“心说论争”(即关于心为理还是心为气的论争)的典型代表学者。“性师心弟”说是田愚的原创,他通过对理、气、心、性四大哲学范畴辩证关系的论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以“性”为“师”,以“心”为“弟”的一种朱子学说。这一学说既保持了朱子学重“理”的特色,又凸显了以心为气的价值。“性师心弟”在理论上丰富了中国朱子学。

    2025年02期 v.5;No.18 155-16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叶翰的《论语》新译注本及其汉学价值

    谷民德;

    慕尼黑大学的叶翰于2023年推出的《论语》德文译注本,在德语汉学界设立了新的学术标准。该著作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其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立场:一是在西方《论语》翻译历史背景下,叶翰的译本通过创新解读儒家核心概念并广泛引用传统注释资料,确保了译本深厚的学理基础;二是采用“关联诠释学”方法论,通过对文本内部、跨文本及外部关联的系统分析,力求忠实还原经典的历史意义,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这种方法带来的新颖且具争议性的见解,体现了对科学性和可靠性的追求;三是不仅参与了关于中国思想哲学性质的长期讨论,还强调语言学批判和历史考证的重要性,主张以科学可靠的方式解读中国经典,而非空泛的哲学思辨。新译注本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贡献,还反映了当代汉学研究的趋势与挑战。

    2025年02期 v.5;No.18 167-17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书评

  • 重审三家《诗》辑佚的功与过——评马昕《三家〈诗〉辑佚史》

    米臻;

    三家《诗》辑佚是经学史上持续数百年的学术工程,对学界理解汉代《诗经》学的面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马昕《三家〈诗〉辑佚史》一书完整梳理了历代学者辑佚三家《诗》的历程,对几乎所有相关辑佚著作进行了“地毯式”的摸排与爬梳。此书作为学术史著作,能够深入到古代学术著作的文本内部,对三家《诗》辑佚著作的文献情况进行细致梳理,重视三家《诗》辑佚著作的稿本和批校本形态,深度考察辑佚材料和考证案语的内容特点。此书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三家《诗》辑佚的功与过进行系统性反思,堪称古文献学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

    2025年02期 v.5;No.18 179-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 下载本期数据